幕後英雄-台北榮總病理檢驗部主任賴瓊如/ SheAspire Stacy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從民國84年開始,30歲以上婦女得每年免費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至今已屆滿20年,透過全台每年約230萬片的抹片篩檢,子宮頸癌死亡率從每10萬人中30人次,下降至9人,減少70%。
這項傲人成績的背後,不得不提及這位長期關懷子宮頸抹片篩檢、建立子宮頸抹片篩檢診斷品質認證制度的台北榮總病理檢驗部-賴瓊如主任,她讓台灣篩檢診斷品質標準超越國際水平,有效降低了婦女子宮頸癌的威脅,也因著賴瓊如主任對婦女健康保障做出如此重大貢獻,使得她榮獲了第二屆國民健康署健康促進貢獻獎。
踏進台北榮總病理部,彷彿置身《白色巨塔》節目後台,這裡沒有門診的望眼欲穿,沒有病房的生老病死,但透露出某種神聖肅穆的氣氛。依照科秘書指示,來到賴主任的辦公室,幾張桌子被顯微鏡及成堆的切片與細胞抹片佔據,這一張張玻片下的斑斕標誌,將由病理科醫師診斷「良性/惡性」,某種程度也宣判了一個人未來的命運。在病人無從置喙的幕後,病理科醫師已預演了病人的人生劇碼。
病理科並非臨床科別,一般大眾鮮少接觸,或許缺少鎂光燈與掌聲,但已在台北榮總病理部服務31年的賴主任,對經手的每一個切片與細胞抹片,仍然兢兢業業,秉持「We save lives by seeing a cell.」的精神。對她而言,顯微鏡下不只是有病或沒病的細胞,例如子宮頸抹片,每個片子背後是一位女性,與她或許尚年幼的孩子,以及整個家庭的未來。「病人毫無選擇地把片子分到你手上,如果你一有閃失,沒看出病灶,這張片子就此石沉大海,下次她再來篩檢時,可能已來不及治療了。」
▲賴瓊如醫師建立子宮頸抹片篩檢診斷品質認證制度,對婦女健康貢獻卓著,獲得了國家健康促進貢獻獎
因此,賴主任不厭其煩傳遞認真敬業態度給新進晚輩們,「就是要一直唸一直唸一直唸……」大概覺得我們要問:「學生會不會抱怨老師囉唆?」之類的,她不好意思地微笑了一下,又正色道:「能說動多少是多少阿,以後他們在醫院服務,偶然想起你說的話,那就有用了呀。」身在首屈一指的台北榮總病理部,又是臨床細胞學會理事長,幾十年來,幾乎全台所有細胞醫檢師都曾是賴主任麾下桃李,她說,教出一批尊重生命的專業醫檢師與病理醫師,是她感覺最驕傲的事。
診斷、教學、研究三者並重下,數十年如一日的繁重工作她仍樂在其中,「沒有犧牲什麼,我覺得收獲很多。」片刻又點點頭加重語氣說,「恩,我真的覺得是這樣!」
病理科醫師曾被稱為「醫師的醫師」,或「醫師的老師」,指的是幫助臨床醫師正確診斷。以癌症治療來說,病理科醫師觀察病人的細胞抹片、組織切片,發出病理報告確診病灶,再觀察細胞分化狀況,判斷其中的腫瘤標記、基因突變與荷爾蒙受體等種種發現,讓病人接受標靶治療或荷爾蒙治療或免疫療法,以至於後續追蹤,有時仍需重做切片或細胞檢查,來確認腫瘤細胞的發展狀況。標靶治療費用昂貴,荷爾蒙治療需長期投藥,可知癌症從發現確診、治療建議、預後追蹤,都仰賴病理專業,因此,賴主任曾在台灣癌症聯合年會記者會中自信地指出,「病理科醫師是癌症治療團隊不可或缺的一員,是癌症防治與診療的幕後英雄。」
過往病理科醫師有著神秘面紗,賴瓊如主任笑著說,像在日劇《白色巨塔》裡的病理科醫師,被描繪得如科學怪人一般,成天躲在實驗室不與人接觸,動輒亂發脾氣,但眼前賴瓊如主任端莊清秀,笑起來有點靦腆,「我並不古怪阿!」她抗議道。她更要求病理科醫師「主動出擊」,與臨床科醫師溝通,獲取所需資訊,她認為唯有團隊合作,才能為病人謀取最大的福利。她重新定義病理科醫師的角色,「病理科醫師是臨床醫師的夥伴。」
▼透過實際的工作影片介紹細胞學檢查流程,也讓大家進一步認識病理科專業人員
看似對杏林充滿熱忱的賴主任,為何不在前線拚搏,而主動選擇位居大後方的病理科?賴主任想了想說,「那要回溯到很久以前了。」原來,當時身為公費生的賴主任,讀到陽明大學醫學系七年級,準備分科,「30幾年前的實習醫師訓練非今日可以想像,3天不睡也是時有所聞。」她一邊考量自己的體力,一邊權衡在校成績,希望留在學校當助教,取代未知的下鄉服務,最終申請了介於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橋樑----病理科,「我覺得這是很棒的選擇。」
回憶起進入榮總病理部擔任住院醫師兼助教第一年,賴主任語出驚人,「那時候還沒有病理診斷的基礎,所以主要負責的業務是解剖,第一、二年就解剖了近100具大體。」想像一位初出校園的年輕女性,成天解剖屍體的畫面,覺得頗有點陰森可怕,賴主任卻不排斥解剖工作,她說,當時影像醫學不似今日發達,常需要靠解剖才能確定病人身上發生了什麼事,「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也是挺有意思。」也因受惠於頻繁的大體解剖,「人體全身上下都看得清清楚楚,」奠定紮實的病理診斷基礎。後來因為各種診斷工具的進步,例如影像醫學的發達,解剖的必要性逐年減少,國內外都相同。榮總解剖個案銳減至今一年不到10件,舊時種種辛苦變成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賴主任說,現在的病理科醫師甚至需要到「法醫研究所」修習解剖,補足專科醫師考試資格的要求。
等專業訓練完成,在每位病理科醫師眼下的細胞抹片與切片,會經由觀察細胞形態與特徵,例如核仁大小、細胞排列、染色質顆粒變化等等條件,來定奪良性、惡性,或需進一步檢驗。看著那一片2公分見方不到的玻片,實在很難理解其中蘊含的龐大的生理資訊,賴主任補充道:「像在細胞抹片上細胞的大小遠近,並不能拿把尺用直線來衡量,因為它是立體的,看細胞的方向或角度不同,結果就不同。」所以,不論組織切片或細胞抹片其判讀標準都很複雜須要整體考量,因此至今電腦仍無法取代病理醫師診斷,「沒有這麼簡單!」
▲國內不少病理科醫師都曾受過賴瓊如醫師教導
眼下忙著觀察、手中不停換上新玻片,腦中整合各種資訊,發出最終裁量報告。外在看來這些都是在一台顯微鏡下、一張電腦桌前完成,「通常一坐下來就是一整天,不必跑來跑去。」因為工作靜態,比起需要體力的外科部門,似乎更適合女性醫師。事實上根據統計,病理科女醫師占比33.8%,的確居各科之冠。
面對性別之議,賴主任說這的確是友善女醫師的科別,她想起自己在外科實習時,幫忙拉勾,撐開一個field,讓主治醫師操刀,「通常一拉就是2~3小時,如果體力不濟,手一鬆,『ㄎ一ㄤ』就被旁邊的資深住院醫師用力敲下去,才又回神用力拉緊。」外科醫師的體力要求不在話下,但即使不開刀,各科門診也有醫病關係糾結,一旦病人情況危急,需要緊急處置,臨床醫師往往也面臨龐大壓力。
另一方面,病理科醫師的作息較固定,除了像榮總這類的醫學中心,需要24小時輪班,支援開刀房的冷凍切片之外,一般區域醫院的病理科,能夠朝九晚五地正常上下班,對女性醫師來說,意謂著能兼顧家庭。賴主任分享「過來人」心得,她說,普遍而言,女性婚後必須負擔絕大多數照顧家庭的責任,「不管你是女醫師或不是女醫師都一樣。」因此,「男醫師在選科時常可以任憑自己的心意,女醫師卻需要作更多考量。」似乎對女性發揮醫學專業有些不平,但賴主任又補充,在她唸醫學系的年代,120位同學中,只有15位女性,時至今日,醫學系男女比已幾乎不相上下,尤其到學校講課,常發現台下坐的全是女生,「因為男生都翹課沒來上學!」她哈哈大笑。或許當這些女性醫師成為醫院中堅,醫療生態將再度改變。
過往「內外婦兒」是傳統四大科,現在更多成績頂尖的醫學系畢業生,轉往皮膚科、復健科與病理科,以減少醫療糾紛的可能性,又可兼顧生活品質。賴瓊如主任身為國內病理科前輩,她一方面欣慰病理科受到重視,但另一方面,她說一度曾非常擔心,甚至勸說優秀學生從事內外婦兒等科系,畢竟這些科系會面臨病人緊急或關鍵狀況的情況很多。後來是學生們淡定地安慰她:「總是會有人分到四大科,臨床練久了也就熟悉了,真的不必太擔心。」她轉念與其惦記重要科別無法吸引優秀畢業生,不如在病理科開拓更大的舞台,培植後進。
因此,除了原本工作,賴瓊如主任參與學會事務、推廣國際交流,也不遺餘力,頻繁的台日韓區域會議,彼此交流,「自己要下工夫,才有可發表的成果;越有機會被看見,就越有研究動力。」打造這樣的良性循環,鼓舞更多年輕醫師與細胞醫檢師登上國際舞台,是賴主任的使命。
▲賴瓊如醫師到日本參加國際研討會,英、日文交流都難不倒她
她還利用下班時間自學日文,「在會議上大家都驚訝賴せんせい(先生,醫師或老師的意思)這麼會說日文。」並與不少日本病理醫師結交朋友。專業上,日本醫學會的網站,衛教資訊豐富,她積極取經,明年「台灣臨床細胞學會」網站上將增設「民眾專區」,開拓與民眾溝通管道。說到這兒,賴主任拿出一本印刷精美的小冊子,是日本婦產科醫學會出版的「性別教育的衛教手冊」,裡面有非常多簡單扼要的說明,性器官、功能、成長的種種變化與該注意事項,還有精美簡圖等等,她翻了翻那本冊子,無限嚮往又諸多遺憾地說:「我們也有心想做,但實在沒人也沒錢呀!」
提起經費申請,也是一項傷腦筋的話題,「健保給付制度真的對病理醫師不公平,一方面要求正確診斷,一方面又不准我們使用工具。」她指出,例如淋巴瘤,「病理醫師需要做多種免疫染色來確定診斷,用到10種(染色)以上都不是少見的狀況,但健保局卻只核准5種染色的補助。」對於這項屬性複雜,許多醫師甚至不熟悉診斷的惡性腫瘤,常須要醫學中心的病理科才有能力確診。「在醫學中心的病理科花很多時間與精神去做診斷,卻要被懲罰,自我吸收一半的染色費用。」賴主任說,學會也曾去函健保局抗議,無奈對方總是相應不理。
外在的困難需要長期抗戰,對賴主任個人而言,積年累月的診斷,已駕輕就熟,「常有人問我看片子怎麼這麼快,對我來說,幾乎像反射動作了阿。」她的挑戰卻是跟上新科技、新技術的變化,「年紀大了,一邊是經驗豐富,一邊也變得『頑固』了呀!學習效率不像年輕時代嘍!」賴主任自我解嘲,但也由此可見她一片仍希望為醫界奉獻的心意。
訪問結束,看賴主任又急忙回到顯微鏡前,埋首一堆片子中,望著她有些孤單的身影,與感受每份病理報告肩負的責任,感動她的努力付出。問她無法直接面對病人的回饋,是否會覺得失落,她一派輕鬆的搖搖頭說:「完全不會,就是我們這樣的人,才選擇這一科。」
的確是名符其實的— —幕後英雄。
【1幫1,打造善的向上循環】
❤1幫1最新公開活動:www.sheaspire.com.tw/p12-teacher.php
❤演講內訓響應1幫1:https://goo.gl/iME96m
影片|台北榮總細胞病理科主任賴瓊如:認識病理科醫師的功能與角色
張恩嬅 透過《真實劇場》讓生活更美好
衙門內口譯員到勇闖矽谷創業 葉妍伶:比起失敗,我更害怕原地踏步!
艾瑞Irene 接髮是美麗與盼望的化身
小熊媽媽練明臻 手作創新人生
遺傳諮詢師黃品嘉 從基因看見未來
張恩嬅 透過《真實劇場》讓生活更美好
葉純良 輕輕的,撒下美麗的種子
馬偕醫院婦產科劉蕙瑄醫師,一年要開500台刀,工作壓力龐大,卻從沒有後悔過這個角色。雖然外界對醫療環境與醫病關係悲觀,但她認為對病人仍需更多同理心與關懷。相對的,她也希望大家能夠對醫護人員多一點諒解。
19歲的時候,Remii開始有了想拍電影的夢想,一開始我對於電影的概念就跟普通人一樣,看到下雨天還真的以為是在下雨天拍的,其實拍電影真的和一般人想像的不一樣,它是一個必須不眠不休投入去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