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寶瓶文化
摘自P64~P77
情緒勒索者的模樣
對於被情緒勒索者而言,或許很難理解,為什麼有人會成為情緒勒索者?尤其,他很可能是我們的重要家人、親密伴侶、知心朋友、主管同事⋯⋯
究竟是什麼,讓他們變成了對我們不停索求的情緒勒索者呢?
他們的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
而他們,又有什麼特徵?
你拒絕我的要求,就是拒絕我
「之前在公司裡,有個坐我隔壁的同事,時常跟我抱怨她工作太多、主管對她很苛刻,讓她總是沒辦法準時下班去接孩子,導致她的孩子總是一個人在空蕩蕩的幼兒園裡等。
有一次,她跟我說,因為她那天要提早離開去接小孩,所以拜託我幫她去開一個會。平常上班聽她吐了不少苦水,覺得我們交情還算可以,也看著好幾次她趕著下班接小孩,其實滿同情的,所以我就答應了。
沒想到,從那次開始,我同事時常在快下班的時候,把一些原本是她該做完的工作丟給我,理由也多半都是:她要準時下班去接小孩。問題是,原本我以為只是一次性的幫忙,結果後來,卻變成了我自己都因而沒辦法準時下班;而她,明知道自己工作做不完,卻還是在上班的時候打混、和別人聊天、逛網拍⋯⋯最後再把做不完的事情丟給我,之後,她才來要求我幫忙,跟我說:『因為我要準時下班接小孩。』
後來,我覺得我真的受不了了!有一次,在她又嘗試要把工作丟給我的時候,我鼓起勇氣拒絕了她。
沒想到,她居然當著全辦公室面前,把我罵了一頓,說我只想打混、不想多做事,個性很消極,工作態度很差,而且還罵我自私,不替人著想,是只會獨善其身的老姑婆⋯⋯」
***
看了這個例子,你是否覺得驚訝?是否覺得,怎麼會有人居然會把「別人的幫忙」當成「理所當然」?甚至最後變成了「你不幫忙我,就是你欠我」?這是怎麼回事?
實際上,這個例子很明顯地呈現出「情緒勒索者」與「被情緒勒索者」其思考模式、內心世界的不同;而談到「情緒勒索者」與「被情緒勒索者」內心世界的不同,就要談到面對「他人/自我需求」時,這兩種人內心的不同看法。
就如同我前文提到的,在人際互動中,自己有需求、並且提出來討論,是相當常見的人際行為,並不是所有這樣的行為,都構成情緒勒索的要件。所以,也並不是會提出自己需求的人,就是會情緒勒索的人。那麼,「情緒勒索者的不同點」,究竟在哪呢?
事實上,就如同這個例子,許多情緒勒索者的特色是,在「他人與自我的需求」起衝突時,很多時候,他們是會選擇性「忽略他人的感受與需求」,而且,他們會自動地「放大」自我需求的急迫性。
也就是說,他們的內心裡,當感受到「自我需求」與「他人需求」起衝突的壓力時,會促使其升起一股讓情緒勒索者難以忽略的「焦慮感」。那股焦慮感,會讓情緒勒索者感到強大的不安。
為了安撫這種不安的感受,情緒勒索者便會「放大自己的需求」,並且嘗試將這個壓力與焦慮,轉嫁到別人身上,讓別人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以此讓自己的焦慮感降低,減輕不安的感覺。
所以,就會出現如上述舉例的公司同事,「合理化」他人的好心幫助,把「別人滿足自己的需求」視為理所當然;因而認為,「不滿足自己需求」的對方,是「很壞」的、是「自私」的。
這也就會產生:「怎麼會這麼『不客氣』地覺得,別人幫你是他的義務?不幫你就是可惡?」令一般人傻眼、也不能理解的感受與結果。
另外,情緒勒索者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們對於他人的拒絕(挫折),其忍耐度是很低的。如上文舉的例子,公司同事面對對方的拒絕時,不能理解對方的困難,反而像是「惱羞成怒」地把對方罵了一頓。也就是說,很多時候,他們無法接受別人的拒絕。他們認為:「你拒絕我的要求,就是拒絕我」。
請注意我剛剛用的形容:「面對拒絕,情緒勒索者像是惱羞成怒地把對方罵了一頓」。
一般而言,在我們小時候,我們會在一次次的失敗,或是在人際關係的不遂人意中,慢慢地培養我們對挫折的忍受度。尤其,如果我們有界限清楚的父母,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在與父母的互動發現:或許,我們並不是每一次的需求都可以被滿足,有時候也可能被拒絕、或是父母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但,這並不代表父母不愛我們。
我們會學到:父母拒絕我們,並不代表他們拒絕跟我們「建立親密關係」,或是「討厭我們」。
但如果遇到情緒界限不清楚,或是將「拒絕小孩需求」做為「懲罰」、「答應小孩需求」作為「行為獎賞」的父母或照顧者;甚至,如果這個照顧者,對於小孩的需求有求必應,甚至幫孩子「避免」許多挫折發生的可能性,打造出一個「無菌環境」時⋯⋯如此,小孩對於「自己的需求被拒絕」這件事,就可能會變得敏感,甚至會在被拒絕的當下,感受到強大的失望,情緒失落與痛苦。
這種失望與失落,有些時候,甚至會引發情緒勒索者的「羞愧感」,讓情緒勒索者下意識覺得:對方拒絕自己,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他拒絕了。
情緒勒索者在面對這種「羞愧感」時,會一直覺得自己「不好」,而這種羞愧感是很難接受與消化的。為了讓自己感覺好一點,情緒勒索者很容易「惱羞成怒」,開始把內心的羞愧感,投射到讓自己產生羞愧感的人身上,認為「是對方的錯,對方不該讓我有這種感覺」,於是,情緒勒索者從「覺得羞愧」,到變成「都是對方的錯」的攻擊反應,憤怒地指責無法滿足他需求的人,一發不可收拾。
實際上,「對挫折的忍耐度低」的這個特徵,時常出現在情緒勒索者的情緒表現中。當他們面對他人的拒絕時,他們從未好好學習過:面對這種狀況時,如何學著尊重別人,以及內心的失落該如何調適。他們甚至會將對方的拒絕放大,認為這是因為對方不夠重視彼此的關係,或是否定、討厭自己。
這種想法,會使他們內心的恐懼、痛苦、失望、羞愧等各種情緒一湧而上,化為很深的焦慮感。這份焦慮感,便成為情緒勒索者的力量,驅使他們不接受拒絕,且會使用各種方式去要求他人,認為對方必得要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
對此時的情緒勒索者來說,只有當他們的需求被滿足,他們的焦慮才能暫時降低,等待下一次的焦慮再被激起。
無法擺脫的不安全感
「你知道我女友吧?我最近覺得快受不了了,她不但每天要掌握我的行蹤,我要跟她報備、告訴她我要去哪裡,還要隨時隨地『on call』,她會隨時打電話查勤,問我在哪裡,只要我有個吞吐、遲疑,或是,不小心上週跟她說的行程與今天她查勤的不符,她就立刻大發雷霆,說我不愛她,或是我欺騙她、不在乎跟她的關係。
我的老天!我知道她有不安全感,我也不是不願意安撫,但這也太嚴重了吧!有時候,就算我其實沒做什麼,不知道為什麼,只要一接到她的電話跟質問,我就會有種心虛的感覺。她就像是秘密警察,整天刺探我,讓我感覺我好像隨時都會做錯事。對於這段感情,我也沒辦法投入。每天光應付她的詢問我就筋疲力竭了⋯⋯」
***
這個故事,是否讓你覺得熟悉?或是說,你正好有個缺乏安全感的另一半呢?
事實上,有一些情緒勒索者,就如同這個故事中的「女友」一般,時常疑神疑鬼、非常不安。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可能因為過去的成長經驗或情感經驗中,自己有過被遺棄、被忽略或被欺騙的痛苦經歷,因此他們懷抱著這樣的不安,繼續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時,這些不安就會襲來,讓他們產生很大的不安全感。
麻煩的是,一旦之前的痛苦經歷,他們並沒有好好面對、了解這些不安其實是來自於「內在」時,這些過去的經歷,就會像是他們的「未竟事宜」,會使得他們在遇到類似場景或互動時,讓他們出現「既視感」,使他們感覺相似或熟悉;而如果現在的親密關係,因為對方的拒絕、或關係中的挫折,有機會勾起他們在過去經驗中,所經歷過的強大的不安與痛苦時,這些「過去沒有處理完的情緒」,會和現在事件所勾起的類似情緒「合為一體」,變成極大的恐懼與不安全感,擊垮情緒勒索者的理性。
遇到任何會勾起他們「既視感」、勾起不安的情況,這些人會因而感到無助、自我懷疑、極為害怕失去,並且因為這樣的想像產生極大的焦慮:「糟糕,我可能會失去這段關係/這個人/這份幸福」。甚至,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個不安其實是來自於他們的過往經驗,源自於他們的內在;所以,他們還會把自己的不安投射到對方身上,認為「是對方讓自己感覺不安的」。
於是,他們會採取各種強硬,甚至非理性的情緒勒索手段,只為了阻止他們內心最糟結果的發生,並且藉由這些手段的執行,來獲取些許的控制感與安全感。
就如同上文故事的女友,當她對關係產生不安時,她將這個不安投射到男友身上,為了控制最糟結果——也就是男友欺騙她或離開她的結果——不要發生,她採取了各種強硬的情緒勒索與控制手段,包含查勤、怪罪對方讓她不安、不夠愛她等,用極大的情緒反應來貶低對方與引發對方罪惡感,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控制對方行為,藉此減少自己的不安。
像這樣的情緒勒索者,他們並非是純粹只在乎自己感受的人。有些時候,他們可能也是在乎別人感受的;但是,當讓他們出現強大不安感的焦慮來襲時,他們的腦袋完全被「可能會失去」、那種「命懸一線」的焦慮感給綁架。
他們無法理性辨別,現在自己身邊親密的人,與自己的互動所產生的「拒絕」或「挫折感」,究竟只是親密互動行為中常見的「小衝突」,還是會使他們失去賴以生存之關係的「大悲劇」。於是,他們使用情緒勒索,執著於某些行為,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方式做,藉此感覺「一切可控」,以期獲得一些安全感。
只想到自己
「我和我的未婚夫交往了八個月,之前由於他的工作在國外,所以我們聚少離多,原本打算今年他回來台灣工作後,我們要結婚。但等他回台灣,我們見面頻率變高後,我開始覺得不對勁。
他時常有機會跟別的女人單獨相處,不論是去談合約、出差、吃飯、開會⋯⋯這些女人可能是他的事業夥伴、不能得罪的客戶,或是他的『好朋友』。
有一次,他說他要跟他的『好朋友』吃飯,結果吃到了三更半夜都沒回家。於是我受不了,我跟他說,我沒辦法接受他與許多女人互動甚密的生活。如果我們要結婚,我會希望他能夠有所調整。
沒想到,聽到我這麼說,他居然情緒大爆發!
他說,他原本以為我是個聰明、懂事、獨立,不是那種會亂吃飛醋的幼稚女人,沒想到我跟那些女人沒什麼兩樣,而且還不停地懷疑他,這讓他覺得非常受傷。
『愛情最重要的就是信任,你對我根本就不信任,還想要干涉我的人身自由。我覺得你好自私,根本只是想要控制我跟占有我,一點都不愛我!』他還說,如果我這個樣子,他覺得結婚的事情應該要暫停,否則結婚之後,他的生活會更不自由,因為,他沒有辦法活在一個『一天到晚被老婆懷疑查勤』的婚姻裡。
聽他這麼說,我覺得好難過,我根本不是這個意思,並沒有真的不信任他,只是他太常與其他女人單獨會面,這點真的會讓我覺得不安⋯⋯我並沒有想要掌控他的生活,但聽他這麼說,我覺得我好像真的很幼稚、很自私,都沒有好好替他著想⋯⋯」
有些情緒勒索者,他的「同理心」是低的,的確是「在乎自己的需求」大於他人的需求。對他而言,他可能很少注意到別人的需求是什麼,而時常覺得「自己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他們甚至會認為他人的判斷都是錯的,只有自己的判斷是最正確的,即使有時候他們可能會從對方的反應,被提醒:自己忽略了他人的需求。但他們會合理化自己的忽略,並且認為自己的需求與判斷「才是最正確的」。
而當他們被對方提醒:「你只在乎自己的需求,卻忽略我的需求,甚至為了你自己的需求而犧牲我的感受」時,面對因而升起的罪惡感,他們採取的策略不是自問「我是否傷害了別人?」反而,他們常會使用一種方式來面對他們的罪惡感:「推卸責任」。
他們會先發制人,把錯怪在別人身上,藉由這種「推卸責任」的方式,可以讓他們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讓自己感覺好一點。
就與故事中的這位先生一樣,他並沒有試著去理解對方的感受,理解自己跟女性友人時常單獨會面的行為,可能會造成未婚妻的不安;反而將責任全部怪在對方身上,認為是對方不信任自己,是對方的錯。
這類情緒勒索者,因為「只想到自己」,且很難接受「自己可能做得不夠好」。那種「覺得可能是自己做不好」的感受,會讓這類情緒勒索者感覺很差,於是他們選擇把錯怪在對方身上;他們會更快、更大聲地說出自己對他人的指責:「都是你的錯、是你忽略我、是你先⋯⋯」他們用推卸責任的方式,放大自己的傷害,希望達到讓對方因而產生罪惡感的目的,他們才有機會遂行其是,讓對方因為罪惡感,而願意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
這類情緒勒索者的盲點,在於:他們從沒有學過,互動關係是需要,也可以討論與協調的;而考慮對方的需求,修改自己的行為,並不代表自己就是「錯了」,是「很糟糕的人」。
或許在過往的經驗中,這類情緒勒索者承受著「失敗/錯誤就是很糟糕」的價值觀,使得他們在面對自己可能「被指責/被要求」的情境時,會特別覺得焦慮;為了安撫自己的焦慮,他們會將錯誤丟到對方的身上,這也是一種「自我防衛」的方法。
作者介紹-周慕姿
諮商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負責人,同時是宇聯心理治療所特約企業講師、企業諮商師;微煦心靈診所兼任心理師;《健康看我》、《醫師好辣》、《大腦先生》等節目的專家群;「風傳媒」專欄作家;「失戀花園」駐站專欄作家。另外,則是歌德金屬樂團「Crescent Lament 恆月三途」的主唱。
畢業於政大新聞系、政大廣電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所。曾任中崙諮商中心心理師、新店高中輔導老師、台大心輔中心實習心理師等,並擁有阿德勒鼓勵諮詢師講師資格。
從傳播到心理諮商、心理師到金屬樂團主唱,不管在哪裡,似乎都是個「非典型」角色,一路上也面臨許多考驗與自我掙扎。
因此,周慕姿對自己諮商工作的期待,是希望能幫助人看到自己的選擇「是怎麼被困住」,還有「為何被困住」;而後,幫助他們看到「自己擁有的能力」與「其他的選擇」。
她相信: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以及,若能以「真實的自己」面對生命,我們就能掙脫無形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對她而言,「接納自己,獲得自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相關連結
粉絲專頁:關於你的心裡事─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部落格:關於你的心裡事
「你是否滿意眼下的生活?如果從頭來過,你是否敢放棄原有的一切?」這是暢銷作家道格拉斯甘迺迪作品中最常叩問的主題。《五天》以極為細膩的手法,帶我們走入一場深不可測的人生豪賭。
台南人劇團今年九月再度進駐淡水雲門劇場,首波強檔推出《安平小鎮》,首演當年廣獲各界讚譽,不少在安平土生土長的歐吉桑和歐巴桑看戲過程中深受感動、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