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潔-隱形的翅膀,送愛到馬航/ 格子外面
11 隱形的翅膀,送愛到馬航
2014年3月8日,馬來西亞航空一架從吉隆坡飛往北京的班機,在起飛後不到一小時立即失去蹤跡,至今仍然沒有發現任何殘骸,下落不明。
馬航事件剛發生時,各大媒體不斷播放,從這些新聞裡可以分成兩類:一個是告訴你「在某某地點疑似找到馬航的殘骸」,另一個則是隔幾天再對你說「已確認不是殘骸」。這兩類消息就像在玩捉迷藏一樣,不斷重複播放,直到十天後爆發的太陽花學運,馬航的新聞從此漸漸消失了。
那時我回想起之前從美國飛回台灣,爸媽來機場接機的感受。我自問如果換作是我,最後卻接到空難的噩耗,要如何承受?
因此我去搜尋這些罹難者的故事,當時找到了大陸騰訊的網站,他們特別為馬航罹難者哀悼、紀錄每個生命故事。這兩百多位罹難者都各自代表一個家庭,也有屬於他們的精彩人生,結果卻發生這樣的不幸,這要他們的家屬該怎麼去面對?
有位家屬受訪時哭得特別傷心,他說,除了他以外,全家人都在飛機上。他的眼淚深深觸動我,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
找了幾個朋友討論後,起初,我們先為這些家屬禱告,然後慢慢整理出第一個想法:到各大捷運站找路人錄影,為他們加油打氣。
不過我想到了兩個問題,首先,要如何保證那些家屬可以看到影片?再來,我會在影片中看到什麼?如果沒有辦法更深刻地去認識這些人,我想八九不離十,大部分只會看到「馬航加油」四個字,而這些加油也很難由心而發。
於是,我們發起了「隱形的翅膀,送愛到馬航」這個活動。只要有人在網路上報名,我就會寄一位受難家屬的故事給他,請他和身旁的朋友分享,然後一起寫張大卡片為這個家庭打氣。
兩個禮拜以後,總共收到了兩百多張卡片,但我們遇到一個大難題:馬航家屬委員會沒有任何回覆,我們不知道要如何把卡片交到他們手中。我嘗試了各種辦法,甚至還打越洋電話到當時家屬下榻的北京麗都飯店,詢問有無信件代收服務,很可惜並沒有。朋友問我要不要暫停活動,因為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些卡片。
每一次我遇到困難時,就會回頭去找動機。我把收到的卡片看完一遍,心裡很感動,特別是有一群來自宜蘭私立慧燈中學的高中生,因為受難乘客大部分是中國公民,繁體字對他們而言也許有難度,所以這群學生另外翻譯了簡體字貼在卡片旁邊,極度貼心。不管結果怎麼樣,我決定要想辦法寄出去。
為了不讓大家的愛心有所閃失,我買了一個防水、防塵又防震的信封袋,把所有信件裝進去後寫上寄件資料,並在信封袋背後寫上一段話,說明我們是誰,為什麼要做這些事,請經手過這包裹的人,務必幫我們轉交至馬航家屬的手裡。
它是我人生中第一個越洋包裹,雖然郵費很貴,但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我想像這封信的旅程,由台灣的郵差送至台北,再飛到北京郵差手裡,最後由飯店人員決定這封信的命運。到底會是在飯店的垃圾桶裡,還是送到家屬手中?我不知道,只能禱告。
過了兩個禮拜,一樣沒有收到任何消息,我們只好自我安慰:「沒關係,起碼已經盡力了。」
結果不久後收到了回信,有家屬說:「謝謝你們,我還以為你們都在關心學運。目前很多消息都被馬來西亞封鎖,正當我們感到無力、想放棄時,就收到你們的鼓勵,真的很讓人感動。」
這個過程中,我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可是這份感動卻是無法用任何效益去計算的。德雷莎修女曾說過:「或許,我們不能做偉大的事,但我們能夠用偉大的愛做小事。」
你和我,以及每一個人都在不同地方生活,看見不同的問題,聽見不同的需求。如果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一針一線交織彼此的生命,有一天才能看見上帝所編織的那幅美麗圖案,才能真正明白生命是為了愛而存在。
☞加碼閱讀:陳慧潔-送餐給獨居老人
作者簡介-夢想行動家・陳慧潔
8歲投身公益
15歲獲選青少年志工親善大使
16歲影響萬人最年輕的演說家
17歲擔任競選團隊創意總監
一九九八年出生於中美洲的貝里斯,在宜蘭長大。父母親是教會傳道人,在四個姊妹中,排行老二。從小二起,開始在家自學,並一路發起、籌畫多個大小公益活動。
擁有超年齡的成熟靈魂。無論對方是年齡大上好多倍的教授、老闆等專業人士,她總是能熱情大方且靈活清晰的應對自如。
雖然年紀輕,卻從不小看自己,並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縱使未來還有一連串的挑戰要面對,她也無懼,因為這些經歷都能成為她在台上鼓勵聽眾的故事,而影響他人的生命,是她這輩子最大的使命。
最近英國演員艾瑪華森於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的演說席捲國內外媒體,並為「他支持她」倡議活動拉開序幕,相較於國內藝人為公益代言常淪為人形立牌或吉祥物,為什麼艾瑪的演講如此撼動人心?又引起那麼廣泛的討論?
其實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開始跑步。我從小就沒什麼運動細胞,體育課總是要一直補考才會勉強過,不用上體育課之後,唯一有在做的運動也只有瑜珈;對於跑步,內心其實是有點排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