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Aspire-Your Life, You Decide !
She Aspire她渴望 妳的生活,由妳決定-作家
SheAspire專欄好文作家

韓國教育的省思與衝擊/ Sandra

在大三這一整年,因為國際處的僑生遠距課輔計畫,我以線上課輔的方式教了一個韓國的初中二年級妹妹一年國文,由於她就讀的是韓國的華僑學校,課本跟我們國高中時期一樣,用的是南一版國文。每個星期固定一個晚上,時差僅僅一小時,首爾和埔里可以牽起一段長久的對話,我們聊天、我教她中文、她告訴我一些韓國的新聞和現象。

這一年的教學裡,礙於我的學生中文口語表達較為緩慢,我們能聊天的內容有限,每週一個半小時的課程裡上線見面先相互寒暄幾句,隨即趕課。在教課的時候特別針對她比較弱的部分去加強,古文的應用、文法、修辭、中國的歷史背景和作者文章之間的關係,多去強化細節,尤其她是道道地地的韓國人,中文可能不像華僑生這麼好,我也鼓勵她讀出來、念出課文,藉此練習中文口說。由於我不了解韓國華僑學校其他同學們的成績,以為她是成績比較弱來補習的,到後來我無意間收到國際處的來信,告知她上次大考的國文成績--- 97分。身為老師的我突然感到些許壓力,97分的進步幅度真的不高,成績還有可能不小心退下來。這讓我不禁納悶: 那你成績這麼好,為什麼還要來補習?曾經我問過她這是不是家長要她來上補習,她說不是,她是自願參加的,還上了其他學院(意思就是補習班)的課,有西班牙文、日文、古箏、數學,還去參加唐詩朗誦比賽。



這一切的納悶在我飛到韓國才解開,在漢城華僑學校與初中生對話和互動。今年暑假8月份,我們一群課輔老師組成了一個科學營隊到韓國,順便漸漸自己的學生,課程除了大地遊戲之外,包含許多有趣的物理、化學實驗、還有台灣的流行歌手、夜市文化、台語教學、寫學習單讓他們聯想自己的未來、對大學的想像。韓國漢城華僑中學位於首爾西大門區,一個頗富裕的住宅區,學校前方有一個公車站,「那你每天上學得花多久來到學校?」我問學生。

「老師我每天得像一個漢堡包一樣被包夾,先搭巴士、再搭地鐵、轉車,再搭巴士來到學校,這樣約一個半小時。」回答我的初二男生用手比出漢堡包的動作,很重的大陸口音搭上他專屬的二次元的表情。「老師,這裡(學校一帶)是富人區我們住不起呀!」從他們的口中得知,每個人普遍上學得花一個半至兩個小時到學校,放學又花相同的時間搭車回家。早上5點半、6點起床、出門,假設有去學院上課的話,回到家已經是晚上10點多、11點了。回頭看在台南念國中的我,學校離家也近,有時候騎腳踏車不用10分鐘,遲到了還會要爸媽載。首爾的初中生從小學就要自己搭車上學,這一切會不會太辛苦、太獨立?究竟是韓國與台灣的初中生差距太大,還是僅僅我看見的是首爾的現象?

漢城華僑中學裡的學生組成有三,分別是中國人、台灣人、還有韓國本地學生。這次參加營隊的同學裡,中國的學生是最活潑的,喜歡跟老師聊天、認真發話,這些孩子大多隨著父母來到韓國定居不到五年,中文就是他們的母語,他們也不想學韓文,「老師我韓文才考20分耶!」大喇喇地跟我講,我欣賞這種理所當然的感覺。華僑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多在韓國出生,甚至爸爸媽媽其中一個是韓國人、一個是台灣人或中國人,行為和語言幾乎與韓國人無異,唯一能辨認的方式是與朝鮮族些微不同的漢族長相。第三種人是韓國人,來這裡讀書學中文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多收入比較高,因為在韓國讀小學和初中是國民義務教育,不用付學雜費、也不用付午餐費用,一切由韓國政府支出。那為什麼你們要來讀華僑學校呀?我問了一位日韓混血學生。「因為媽媽說現在中文是優勢嘛!就希望我除了韓文,中文日文都要會。」這思維就像我教了一年國文的學生一樣,在初中就學西班牙文和日文,韓國的家長早看準了國際化,為了培育孩子更多語言上的優勢,以提升競爭力。

營隊中有一堂課是「我的未來不是夢」,介紹了台灣的大學和系所出路。原本我以為「大學」這個詞距離他們依舊太遙遠,初中的我根本不會想到大學這一塊的,結果意外發現填寫的回饋單裡他們很熱絡、也有在思考「關於你未來想要成為什麼」,這一個問題是現在的我們也在焦慮的,看著他們的回覆和字裡行間透漏的憂心:「我想對爸爸媽媽好」、「我想成為有品質的人」、「我想當一名廚師」、「我想當古箏老師」、「考上大學」…各種答案,其中最多的回答是「考上大學」。現在的我們,初中和高中也是跟隨升學主義考試之路一步一步走上來的,我想韓國只是我看到整個亞洲地區教育和青少年生活的一小部分,卻也有更多的反思,學生和家長的思維交織著教育的想法,彼此牽制卻又奇妙的互動著。

這裡的孩子不像台灣的孩子,一到暑假參加各式各樣的營隊,而是與動漫、手機、遊戲為伍,「老師那破冰遊戲(大地遊戲)好好玩啊!我從來沒玩過呢!」從學生的口中聽到歡樂的肯定,成就感油然而生的同時是一種感慨。五天的營隊裡,我們派發給他們的唯一任務就是營隊結束的最後一天,每一組都要上台惜小組表演。雖然整個小隊成員從原本的不認識到認識,他們似乎太難和其他人變熟、玩在一起,也沒有什麼向心力,不像台灣的學生參加營隊會為了積分和團隊榮譽去爭取積點和分數,這裡的孩子並非如此,自己滑自己的手機、對積分滿不在乎的態度、不參與討論也不想小組表演的放任敢惹毛了我,雖然到最後表演的前一天真的開始在乎了,盡心盡力的準備下總算完成一個不錯的表演,雖然跟台灣學生的豐富度和創意性比較簡直相差太多,但看到他們進步是一種感動,至少他們勇敢嘗試了一個從來沒有嘗試的事物。



對比學生的回饋單裡「我從來沒參加過這種活動,今年的暑假好好玩,老師你們明年暑假還會來嗎?」我們這幾個課輔老師用沉默回應學生,能做的不多,帶給他們一個有別於以往美好快樂的暑假,就已經足夠。一次韓國的國際志工營隊讓我學習更多,同時又覺得自己看得不夠,僅僅一個星期的認識和視野往往不夠去評判一個現象,在下結論的同時,我又將自己退出這一切之外,如果有機會,歡迎你們身體力行的去認識韓國、認識這些孩子!

  • Sandra 瀏覽作者所有文章

    Sandra,25歲,外文系畢業女子,台灣人。曾於香港交換學生、並於廣東工作半年。 熱愛廣東文化。 還在努力生活、還在思考人生是不是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屬於只要存夠錢就會到處去闖蕩的獨立衝動派。生活有茫然,生存叫囂的同時有詩和遠方。在不同的價值觀裡打架又和好,關懷他人。 對舞台劇、電影、自助旅行、藝術史、攝影、文字、文學、人權議題、社會科學、健行、女性主義、食物、文化價值觀、教育有濃厚興趣。
    個人網站:http://sandrahuang1021.wix.com/yinyintext

人物週刊: 專訪   速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