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翔|做自己:不是靜態的結果,而是不斷修正的動態過程/ 她渴望SheAspire
雪兒史翠德(Cheryl Strayed)站在路的盡頭,回顧走過的一千一百哩的高山與危嶺,彷彿自她困難重重的人生跋涉而過,同時也揮別了過去的自己。
之後,她寫下了《Wild》(中譯: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一書,記錄了她這段從人生的崩解,到拼湊回人生的旅程。
現實人生的妳,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驗。在人生的某個路口,回想起十五歲、二 十五歲,或是三十五歲的自己,然後在內心興起一陣感嘆:「真不可思議,這些年我就這麼活過來了!」
這段路途上,有憤怒、哀傷、痛苦、勇敢,還有喜悅,一如崎嶇的山路、危險的崖壁,或是湍急的小溪,而我們竟一步步走過來了。
那個少不經事的女孩,如今成了事業有成的婦女,又或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妳不斷地與某個時期的自己分手,又和某個時期的自己不期而遇。
心理學家榮格把這樣的過程稱之為「個體化歷程」。
人的「自我(ego)」因為社會化的歷程,而發展出人格面具,從而能在社會上適 應並生存下來,然而代價是個人的「本我」(id)會因而受到壓抑。因此,當個人在前一階段完成自我與人格面具發展之後,對於內在本我壓抑感到 痛苦與衝突時,下一階段便會將重點移轉到自我內在的追尋與整合。
這一個個的階段,就是「做自己」的歷程。 從「別人認為自己應該是......」的模樣,慢慢轉變為「自己認為自己應該是......」的樣貌。
「做自己」,從來就不是靜態的結果,而是不斷修正的動態過程。
每一個「自己」,沒有對錯,只有最適合。
自己與自己分手,自己又與自己相遇。
不時更易的風景裡,妳看到了樹林,也遇見了荒原。
妳看到了時間,也面對了回憶。
妳看到了更清楚的自己。
▶延伸閱讀:Rebecca|做自己是什麼?
今年女性創業沙龍由她渴望、行政院新創基地、飛雁計畫、女子學分別共同舉辦不同的系列主題,並於11月15號告一段落,累計報名人數共965位,出席率約65%,627位,以及32位女性創業講者。
其實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開始跑步。我從小就沒什麼運動細胞,體育課總是要一直補考才會勉強過,不用上體育課之後,唯一有在做的運動也只有瑜珈;對於跑步,內心其實是有點排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