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浩翔|做自己:不是靜態的結果,而是不斷修正的動態過程/ 她渴望SheAspire
雪兒史翠德(Cheryl Strayed)站在路的盡頭,回顧走過的一千一百哩的高山與危嶺,彷彿自她困難重重的人生跋涉而過,同時也揮別了過去的自己。
之後,她寫下了《Wild》(中譯: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一書,記錄了她這段從人生的崩解,到拼湊回人生的旅程。
現實人生的妳,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驗。在人生的某個路口,回想起十五歲、二 十五歲,或是三十五歲的自己,然後在內心興起一陣感嘆:「真不可思議,這些年我就這麼活過來了!」
這段路途上,有憤怒、哀傷、痛苦、勇敢,還有喜悅,一如崎嶇的山路、危險的崖壁,或是湍急的小溪,而我們竟一步步走過來了。
那個少不經事的女孩,如今成了事業有成的婦女,又或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妳不斷地與某個時期的自己分手,又和某個時期的自己不期而遇。
心理學家榮格把這樣的過程稱之為「個體化歷程」。
人的「自我(ego)」因為社會化的歷程,而發展出人格面具,從而能在社會上適 應並生存下來,然而代價是個人的「本我」(id)會因而受到壓抑。因此,當個人在前一階段完成自我與人格面具發展之後,對於內在本我壓抑感到 痛苦與衝突時,下一階段便會將重點移轉到自我內在的追尋與整合。
這一個個的階段,就是「做自己」的歷程。 從「別人認為自己應該是......」的模樣,慢慢轉變為「自己認為自己應該是......」的樣貌。
「做自己」,從來就不是靜態的結果,而是不斷修正的動態過程。
每一個「自己」,沒有對錯,只有最適合。
自己與自己分手,自己又與自己相遇。
不時更易的風景裡,妳看到了樹林,也遇見了荒原。
妳看到了時間,也面對了回憶。
妳看到了更清楚的自己。
▶延伸閱讀:Rebecca|做自己是什麼?
![]() ![]() |

媽媽親餵,是與寶寶最好的溝通橋梁。母乳含有豐富的免疫蛋白與營養,可以讓寶寶大量飲用。但是,媽媽母乳分泌情況不佳,或是寶寶不太會吸吮等,各種原因導致有些媽媽們沒辦法親餵。

你和媽媽非常親密,我完全能夠看到日後你和女友、老婆互動的方式,會不由自主地「延續」我和你的關係。很多心理學家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重複自己童年的經驗,尤其是和父母之間的互動方式。

壓力成為憂鬱症前,其實都是由日常不同的小小情緒心理病累積而成,如果壓力情緒一直壓抑在內心,長期努力扮演「我很好」,「我是親切溫暖」的角色,得不到健康的排解,當壓力承受不住時,往往成為更大的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