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朱冠蓁 想那麼多幹嘛!/ SheAspire游青華
拿出家裡冰箱的即期食材,烹煮之後與街友分享— —相信這樣的流程步驟,對多數人而言並不難理解,甚至也不會感到困難,重點是能不能在當下就去實踐它。
朱冠蓁,志工組織《人生百味》的共同創辦人,亦是發起募集剩食,烹調分送街友們食用的計劃發起人。今年夏天,朱冠蓁第一次提出街友享食的《石頭湯》計劃時,馬上被組織夥伴打槍,不過朱冠蓁也立刻帥氣的回應說:「不管,我要做!」就這樣人生百味團隊在7月6號展開了第一次石頭湯活動,創造了一次又一次溫暖人心的街頭剩食傳說!
一本書啟動社會關懷的開關
大學就讀設計系的冠蓁,學校生活可說無異於一般大學生,直到有天閱讀到一本有關公平貿易的書籍《糧食戰爭》,從此喚醒了她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大學畢業不久,冠蓁主動報名公平貿易協會的多元培力就業計畫,期望能夠朝向公平貿易領域發展,受訓時不僅認識了許多活躍於社會運動的朋友,也認識了後來一同組成人生百味的夥伴巫彥德和張書懷,三個人結訓後都進入公平貿易協會工作,三個志趣相投的青年,經常一起討論社會議題,充滿著改變社會的熱情。
在318學運看見街角的弱勢身影
今年318太陽花學運,冠蓁與彥德、書懷下班後都以實際行動上街頭聲援,某次她們深夜離開返家時,「碰到一個駝背很嚴重的婆婆,走在路上推著很重的回收車,原本想要問她住在哪邊,如果是附近就可以幫她把東西帶回去,沒想到她說住在五、六公里遠的地方,整個傻眼!」回收阿嬤意外的答覆衝擊著冠蓁的內心:「到底是怎麼樣的環境,必須要讓婆婆走這麼遠的距離來做回收才能維持生計?」這使得冠蓁開始意識到這群經常被視而不見的街頭弱勢族群。
參加學運期間,冠蓁還接觸到一件令她在意的事情:「有一個街友想去領食物,結果被其他參加學運的人喝止,但其實食物一直都有多出來」,冠蓁與彥德、書懷就在思考「是不是可以把一些食物帶出來跟需要的人分享呢?」她們決定把想法付諸行動,把一些即期沒吃完的食物拿到台北車站與街友分享,這是她們第一次真正如此近距離接觸到街友。
▲人生百味團隊創辦人:左-巫彥德/中-朱冠蓁/右-張書懷
10公分・改變做好事的距離
回收阿嬤的身影一直盤旋在她們的腦海裡,為什麼阿嬤必須走那麼遠的距離做回收?冠蓁進一步瞭解後才知道原來大部份資源回收都是讓回收車與慈濟收走。她們討論之後決定利用上班之餘,製作一個「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網站,「讓大家把家裡附近的回收者在地圖上標出來,大家可以就近把回收拿給她們,讓她們不用走那麼遠。」充滿行動力的她們,不多做思索,立刻實踐這個點子,由設計師背景的冠蓁設計網頁,5月份網站就順利推出。
而街友三餐不繼的問題,冠蓁並沒有淡忘,只是還不知道該怎麼做會更好,直到有天冠蓁在網路上看到一則中東沙烏地阿拉伯小鎮的「社區冰箱」報導,「有人在家附近放了一個大冰箱,邀請鄰居把家裡面多出來的食材放進去,讓有需要的人就可以自己去拿。」這則報導給了冠蓁靈感,她覺得可以收集大家剩下來的食材,煮給街友吃,不過當她把這個點子告訴彥德與書懷時,立刻被打槍,但冠蓁完全不理會的說:「不管,我要做!」
「我就覺得一定做得起來,就是希望多的東西,被缺少這些東西的人妥善運用,肚子餓的人有東西吃,多的食物可以被友善分享,只要有很多小小的東西聚集在一起,還是能夠分享給很多有需要的人。」冠蓁為了做這件事,決定辭去協會工作,儘管公平貿易也是幫助弱勢,但終究是隔著海洋,並不會實際接觸弱勢農夫,冠蓁「希望能夠更接近需要幫助的人,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只要我們拉她一把,或再靠近她一點,就可以解決掉很多問題或歧視。」一碗熱湯10公分寬的距離,對她而言更具有溫度與真實性。
▲朱冠蓁和志工夥伴們正在北車準備分享暖暖美味的石頭湯給街友
做好事沒有那麼難!
冠蓁與夥伴們將這募集食材,烹煮與街友分享的計畫取名為《石頭湯》。這名字其實是來自於一個法國的寓言故事:戰爭結束後,有三個士兵拖著疲憊的身心正要走回家鄉,途中路過一個村中,因為實在是飢餓不堪,他們用三顆石頭做湯底,號召村民各自分享一些食材,結果煮出一鍋美味至極的濃湯與大家共享,這故事闡明了只要集結眾人的一點點付出,就能創造許多人的幸福,可說與冠蓁的理念不謀而合。
冠蓁回想在準備第一次《石頭湯》時,內心是忐忑不安,她們向長期關注街友的芒草心協會、當代漂泊與食物銀行請益,瞭解了街友供餐注意事項,諸如「街友代謝功能可能不是很好,最好不要煮太鹹,長期牙齒無法好好清潔,不要做太硬的東西」,其中特別要注意食物的保存,因為如果讓街友吃壞肚子,後果難以料想。原本冠蓁擔心沒有募集到足夠的量,先是跑回老家高雄收刮,後來她們把訊息發布在前一個計畫《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的粉絲專頁,沒想到引起不錯回響,食材、志工與烹煮場地很快就到位,短短三個禮拜就完成了第一次石頭湯,「發現這件事情意外的容易!」
現在她們每個月至少都會策辦一次《石頭湯》,每次都會不斷調整作法,像第二次她們加入了更符合健康「當季」的概念,第三次她們不只搭配中秋節元素,讓街友們享受過節氣氛外,也收集人們吃不完的柚子,製作成果醬,嘗試創造剩食價值的多種可能性。
▲朱冠蓁與志工夥伴們正與街友們分享石頭湯
做吧!想那麼多幹嘛!
自從冠蓁發起《石頭湯》活動,「發現原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有些人也曾想過要做,可是可能因為覺得有一點麻煩或是有一些障礙,就沒有付諸行動,但今天只要有人跳出來做,她們就會想要跟著那跳出來的人一起做。我意識到想要做好事情的人很多,只是不太知道要怎麼辦,大家只是少了一個支點,少了一個人站出來,一旦有人站出來,提出一個明確的目標、計畫,告訴大家該怎麼做,就會有很多人響應,而且大家會很快進入狀況,投入做好事的行動。」
當然,發起任何一項計畫,一定會有很多擔憂與挑戰,甚至必須做很多自己從未做過的事,像冠蓁其實原本並不擅長做菜,而且未曾煮過數十個人的份量,也未曾組織管理志工,更不知道當把食物遞給街友的瞬間該怎麼互動,可是冠蓁認為:「做吧!想那麼多幹嘛!事情來了就會硬逼著妳直接面對,慢慢的就能用比較自在的態度面對,很多志工一開始跟我們去發石頭湯的時候,會有點害怕或尷尬,可是妳只要把食物遞給街友,聊過一兩句話,會發現街友都是和善的,兩、三趟後大家就會開始說說笑笑」,一切憂慮都會在行動中消散而去。
冠蓁相信行動的力量,想得太多,過度思考,反而容易變得消極,唯有採取行動才能啟動改變發生的開關,不論是《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或每一次的《石頭湯》,她都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點子轉化成行動,然後在行動中不斷調整、改進,冠蓁說:「就算再小的事情,只要妳做了,還是會有一點點不一樣,就會有東西改變!」
▲一次又一次投入石頭湯的朱冠蓁
擁有改變的管道
會成為街友的成因往往難以一語論斷,無法全然歸咎於個人因素,有更多是整個社會資源分配與經濟結構的問題,然而「街友其實跟一般人一樣,他唯一的差異是沒有地方可以住,可是我覺得我們也只是好一些,我們有固定的工作,但薪水就一半要付房租,加上固定的開支,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沒有辦法存太多的錢,很難跨越到另外一個階層,不是以前大人說只要努力、會讀書就可以過得更好或是怎樣,我們可以算是租房子的街友,大家面臨到的困境都很像,只是程度不同,當我們走向弱勢,才會發現其實我們都是弱勢。」
然而即便如此,甚至讓人感到些許無力感,冠蓁與夥伴們並不想兩手一攤,屈服於社會種種現實,她們決定開創自己的路,努力為自己的時間與付出創造更高的價值與意義,透過自創的工作型態來生存,「讓更需要幫助的那一方,能因為我們做的事情而轉變,或是得到一些幫助」,同時希望所做的一切,能夠起拋磚引玉的功用,更多人願意在自己家鄉發起《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與《石頭湯》,也喚醒更多人為改善社會問題而努力,一同建構出更完善的資源網絡,讓底層的人們擁有改變的管道。
冠蓁認為每個人都擁有選擇生活方式與保有自己喜歡的樣子的權利,但不該因為機會與資源的剝奪而無法翻身,「如果有人想要改變,應該有個途徑、資源讓他去做這件事情。」一個人或單一組織無法創造社會結構的流動,但若能累積許多人付出的一點心力與愛,就有翻轉的無限可能。
享受當下,就去做吧!
我們詢問朱冠蓁《人生百味》接下來的計劃為何時,她表示希望《人生百味》能夠越做越好、早日自給自足之外,並沒有太詳細或太久遠的規劃或目標,朱冠蓁說:「走一步算一步,才能時時面對眼前的困境跟變化,涉略太遠大的目標,可能會被困住,享受當下,不多想,就是去做,做了就能夠走出一條路!」
【請問朱冠蓁】
請點選此連結前往留言提問,冠蓁將回覆頭5位留言發問讀者喔!(2014.11.12截止)
【人生百味】
官網:http://stonesoup.doyouaflavor.tw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o.you.a.flavor
【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
官網:http://agoama.tw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ive.them.to.ago.ama
【One For One-打造善的向上循環】
❤最新活動:http://www.sheaspire.com.tw/p12-teacher.php
❤特殊境遇族群上課情形: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70992739686936/
影片:我們可以不用偉大-用小小的力量做好事
「我在旅行」陳胤竹 不可思議的旅途
新與舊的傳承 惹飾設計師蔡沛珍
艾瑞Irene 接髮是美麗與盼望的化身
小熊媽媽練明臻 手作創新人生
遺傳諮詢師黃品嘉 從基因看見未來
張恩嬅 透過《真實劇場》讓生活更美好
葉純良 輕輕的,撒下美麗的種子
林美薰長期致力於弱勢婦女與孩童扶助,從年輕時對不公不義的體制、弱勢族群的遭遇熱血激昂,到看見痛苦背後蘊藏的愛,並讓更多受傷害的人們再度相信自己,相信縱使沒有完整的身體,也可以擁有溢滿愛的靈魂事實。
閔幼林Cannie,十多年前就隻身前往印度創業,在德里創辦了首家華文教學中心漢你中文及梵天旅遊,去年閔幼林更進一步成立福昕管理顧問公司,是目前印度與台灣間重要的交流與溝通窗口。
目前台灣已有26萬多人失智,平均每88人就有1人失智。台灣失智人口正以每天平均增加38.1人的速度成長。失智症照護是一條漫長的道路,照顧者在照顧失智者之餘,要先學會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