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Aspire-Your Life, You Decide !
She Aspire她渴望 妳的生活,由妳決定-書摘
SheAspire專欄好文書摘

當最愛的人失智:6大訣竅,更能與失智者溝通/ 寶瓶文化

書名:當最愛的人失智:除了醫療,寫一份「愛護履歷表」,才是最完整與
           尊嚴的照護
作者:蔡佳芬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7.04.10

購書連結博客來金石堂誠品讀冊


摘自P88~P97
6大訣竅,更能與失智者溝通

       我在看診時,時常有失智者家屬問我:「為什麼他在家裡都不回應我,來這裡看門診,卻能跟你說上幾句,甚至還會打招呼、說再見?」

       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穿著白袍的我,特別有權威感?還是因為失智者聽到醫師詢問,所以多了幾分配合?

       其實除了醫師角色的氣場加持外,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我運用了適當的溝通技巧,以下就詳加介紹六種訣竅,希望能幫助需要與失智者溝通的人。

一、清楚緩速
       失智長者受到疾病及老化的雙重影響,對於聲音及影像的辨識能力都有相當程度的減退。我們在和失智者溝通時,應該設法讓訊息清晰。例如:

       1.說話時,速度要放慢,咬字要清楚。
       2.盡量不要用抽象的方式來描述事物。在說明的時候,盡可能用舉例,或是搭配親身示範
          的方式
,來增進失智者的理解度。
       3.說話的速度也要穩定,說話的音調不要太高或太低。
       4.如果發現失智者有聽力問題或視力問題,應該先設法讓失智者使用助聽器或配戴老花眼
          鏡
,待視力、聽力獲得矯正後,再來進行溝通。

二、簡潔扼要
       失智者的注意力退化,變得較不集中,持續度也不佳,倘若說話時句子拉得太長,或是一句話裡包含了太多訊息,可能會造成他們困惑不解,或是無法全盤吸收,造成誤會。

       舉例來說,當失智者跌倒了,家人著急地問:「你怎麼跌倒了?頭昏嗎?還是腳軟?有絆到東西嗎?有沒有怎麼樣?還痛不痛?」連珠炮似的長問句,失智者常無法跟上,到最後失智者可能只聽到「痛不痛」而回答,甚至只是複誦最後的字詞,而答「不痛」。

       這種效果不佳的溝通,常導致失智者家人對相同的問句一問再問,但卻未察覺這種問法不適當,而失智者因為注意力不佳,即使重複被問,答案也沒增加。最後問的人和被問的人都生氣了,這是常有的事。

        此時建議將句子拆開,讓句子更簡潔,好協助失智者的理解。

三、自我介紹
        失智者有記憶力與提取能力的退化,即使是對於每日生活常見的物品,失智者也無法輕易說出物品的名稱。

       例如,失智者想請照護員拿手機過來,但說不出「手機」二字,而可能會說「東西⋯⋯跟太太講話」,又或者失智者可能想要說「杯子」,卻說成「裝水⋯⋯喝」。

       這些過程都會讓失智者感到氣餒,也會讓失智者愈來愈不願意跟他人溝通。

       即使是最親近的家屬,有時失智者雖還認得對方的臉孔,卻無法喊出對方的全名,也常把彼此的關係和稱謂弄亂。因此在與失智者溝通時,建議要先對他們進行自我介紹,例如:「我是美霞,你的二女兒。」

       在協助失智者與他人溝通時,也一樣可以應用這種方式。例如,在進入診間看診時,家人可以協助向失智者介紹醫師,並提醒失智者,這次主要看診的科別或是問題,例如:「爸,這是醫生啦,治療高血壓的醫生。」

       要特別留意的是,失智者並不會因為一次的提醒,就能記住這些內容,因為疾病所造成的退化,也影響了學習的能力。如果失智者家人沒有心理預備,知道這些過程通常都是不斷地循環,就可能會覺得不耐煩。

       我建議將以上這些步驟熟練,甚至養成為一種習慣,就能應用在與失智者每日的溝通上。

四、簡單舉例
       失智者的理解力也受到疾病的影響,對於比較抽象或是艱澀的字詞,容易出現無法理解的現象。
       1.我建議要使用簡單的字詞來說明需要溝通的內容。例如,當我們要為失智者安排腦部電
          腦斷層檢查時,除了將專有名詞說出來,告知他之外,也可以打個比方,例如:「就像
          是給頭腦照個相,看看裡面的情況。」
       2.接著,我建議稍微解說一下整個檢查的流程,這可以減少失智者的擔憂與不安。例如:
         「這個檢查通常不需要打針,到時候會躺在一個平台上,讓機器掃描十分鐘。」

       當要解釋電腦斷層機器的結構時,也要運用簡單的解說方式,例如:「通過那台機器就像是通過山洞一樣,然後下面是一張電動平台,躺著過山洞。」等。

       不過,我要特別提醒,雖然與失智者溝通,要盡可能地運用簡單、容易明白的字詞,但千萬不要將失智者當作幼兒來看待,例如,對他說:「你要乖乖,檢查一下子就做完了。」或是:「醫生說不需要打針針,不會痛痛。」

       這種帶有幼稚口吻的說話方式,反而會讓失智者覺得尊嚴受損,有時他們惱羞成怒,會更不願配合檢查。

五、眼神交流
        在與失智者溝通時,首先,要注重眼神的交流。

       在開始說話之前,要注意失智者是否有看著你。很多時候,他們的注意力渙散,不像其他人一般,一聽到內容,就知道是在跟誰說話。常常是你講了一長串,才發現他根本不知道你是在跟他說話。因此,要先設法引起失智者的注意。例如,叫喚他的名字、輕撫他們的手,甚至是做些誇張的動作,吸引他們的注意,讓他們的眼神與你對上。

        如果是希望增進彼此溝通的順暢,就保持說話中,眼神持續接觸。如果是想示範給失智者看某些事物,則要試著確認他們有注意到你所指的事物,最好是能有小道具協助解說,並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倘若是好幾個步驟的說明,就更需要注意,在每一個段落時,是否失智者的注意力有跟上,他的眼神如何?是否仍注視著你?如果沒有,那麼,就要將上述的方法再重新運用一次。

       如果效果不佳,那麼就要思考是否需要將想傳達的內容分段落述說,甚至要思考是否內容太困難,失智者無法理解。

六、活用肢體
       在增進與失智者溝通的方法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訣竅,那就是肢體語言的運用。

       如同前段的敘述,失智者的理解及感受度下降了,所以我們需要盡量地擴大刺激,試著引起他們的注意,讓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好協助溝通。

        而肢體語言,不但是協助失智者溝通、理解的好幫手,對於重聽或不擅長說國語的長輩來說,也是一樣有幫助。

       舉例來說,當你要表達吃飯,睡覺、洗澡等日常生活的行為時,除了口說,試著加上簡單的示意動作,你會發現能提升不少溝通效果。當然,如果有小道具搭配的話,效果更好。
例如,當問失智者何時上床入睡,你可以先以手勢比出睡眠的意思,再指著手錶或時鐘,然後再搭配口語問時間。

       除了肢體上的動作之外,還可以運用嘴形來協助溝通。將想詢問的重點單字重複幾次,記得要加上放大,但精準的嘴形,這也會有加分的效果。

        除此之外,微笑、點頭、搖頭、敬禮、比OK等,都是通用的身體語言,不妨適當地融合這些元素,運用在與失智者的互動裡。

蔡醫師暖心提醒
       當失智者無法明確表達自己的意思,而只會不斷說「就是⋯⋯」、「那個⋯⋯」等時,請照顧者先別生氣或焦慮。
       請先深呼吸,試著從失智者平日常用的詞語,慣用的生活物品,或許就能猜出失智者的意思。



從失智者的平日用語、慣用物品切入
        即便已經熟練上述的各種訣竅,但與失智者溝通,還是會遇到對話有一搭沒一搭,無法繼續的場面。

        雖然我們盡力去加強自己的表達方式,好讓失智者能了解,但是當對話開啟後,他們接收了你的意思,卻因為受到疾病的影響,而無法妥善表達,有時候他們說了個開頭,但卻無法完整地說出那個字詞,所以,失智者常常會說「就是⋯⋯」、「那個⋯⋯」等。

        失智者就像一個控球不穩的投手,而我們則是蹲在他們面前的捕手,只能盡力地打暗號,甚至運用整個身體來擋住亂飛、亂滾的球。

        如果我們不能順利地接住失智者所拋出的這顆變化球,那麼暴投帶來的尷尬與憤怒,可能會讓失智者一氣之下,就丟掉手套,走下投手丘,再也不肯跟我們傳接球了。

        那麼,要如何才能接住這個球呢?這時候就要靠「腦補」了。一個好的捕手,平日必定做過很多功課,例如多看投手投球的錄影帶,這是為了要熟悉他的球路,知道他舉手投足間的祕密訊息。

        一樣的,如果我們能留心、注意失智者平日常用的詞語,慣用的生活物品,就有可能在他開口說話,卻不連貫時,猜出他的意思,進而技巧性地接話,讓句子能連續下去,也讓對話能流暢地進行。

       一旦失智者感覺到他的意思被理解,感動與快樂的心情,就能更加激勵他們再說下去。相對的,我們也會得到相當的成就感,並且可以從中學習到與失智者對話的「小撇步」,形成正向的回饋循環。



理解失智者的文化背景
       這種腦補的功力,除了靠平日仔細觀察與記錄外,也可以藉由對失智者文化背景的理解來加深。

        舉例來說,如果失智者是位退伍的職業軍人,我們可以猜測他習慣的用語,可能與軍隊有關,例如他們常稱呼「醫師」為「醫官」,也常使用「報告」等正式用語。如果失智者過去從事教職,那麼就可能常用「上下課」、「放學」、「作業」等詞彙。

       雖然每個失智者都不同,也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但對於生於同一世代,或是擁有相同職業,又或是居住地相同的失智者來說,還是能整理出一個大致的脈絡。

       這份脈絡,將能輔助從事老人或失智照護的專業工作者,增加溝通的成功率。

       當很想讓另一個人知道我們的意思時,即便對方聽不清楚,看得也很模糊,記憶不牢靠,我們還是有許許多多的方法來傳達彼此的意思,促進溝通與交流。

       真正的語言,不僅是口說、筆畫、肢體表演,更重要的是用心溝通,懷抱尊嚴與善意,就能有愛無礙。

蔡醫師暖心提醒
       當我們自己的心情、感受與需求被理解時,我們會感受到愉悅,對於失智者來說,更是如此。
        所以,藉由一些技巧與方法,我們往往能更讀懂與貼近失智者的心。


【延伸閱讀】專訪:榮總蔡佳芬醫師 失智這條路,我陪你走

作者介紹-蔡佳芬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失智症研究中心 主治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安寧緩和共照醫師
台灣失智症協會 理事
教育部定助理教授
陽明大學醫學院 助理教授
國際阿茲海默氏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世界失智症青年領袖(World Young leader in Dementia)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
曾著《今天不開藥,醫師教你抗失智》(希伯崙)、《記不記得,我愛你》(平安文化)。曾譯《實用圖解失智症照護指引》(合記圖書)、《你忘了我,但我永遠記得你──以友善尊嚴方式照顧失智症親友》(心靈工坊)

  • 寶瓶文化 瀏覽作者所有文章

    寶瓶文化以最旺盛的企圖心在出版市場出發,「把事情做大」是寶瓶創社的信念。我們深信,要做出版,就要做大眾出版,而以我們的專業、決心與意志力,必能讓作品有最完美的呈現,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未來,寶瓶將繼續努力出版高品質且適合大眾閱讀的好書,希望藉此努力,能讓讀書成為全民運動!
    Email:[email protected]
    TEL:02-2749-4988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
    官方部落格:http://aquarius0601.pixnet.net/blog

人物週刊: 專訪   速寫